我是這樣理解《赤壁》(吳宇森,2008)的。
一套開拍時間過長的電影,肯定有點問題:成本大增、製作人之間的意見嚴重分岐、片商與導演的磨擦、更糟是拍至中途毫無頭緒(當然只有少數天才式導演會遇上這種問題)等等......電影並不是導演一人的藝術成就,先決條件除了龐大的資金(並且賠掉的風險極大),更要好好管理一大伙人,不但大哥大姐明星小星一眾脾氣難頂,還有一大堆新入行或者太有經驗的拍攝團隊。要使他們共同合作爭分奪秒,完成一些既定的動作,可以想像一部電影的誕生絕不簡單。《赤壁》大概就在不同的風險下完成,中日港台的演員其實已夠難搞,除了一句action一句cut,你說該怎麼跟中村獅童說你從前是個大盜就請你不要只把鼻子「翁」起來了事?聽電台李力持打趣說起,就是說句「放飯」,不到天黑不能將上千兵將臨記召回來。也許是我對港產導演的過分擔心,上回王家衛用了5年時間拍《2046》已夠令人心寒;反而《重慶森林》和《藍莓之夜》只消極短時間拍攝便大獲好評,這一點到底有多說服力我先不管著,但看完《赤壁》其實足夠讓人不安。
當然,說起最長電影,總不能計算那些構思長久的好戲,有些作品是導演一生力量所成的,當然也有一些片長得太離譜的作品,如1987年 John Henry Timmis IV 的《失眠的醫治》(The Cure for Insomia)便是目前為止最長的一部,共87小時;另外有些極端的嘗試如2002 年俄國導演蘇古諾夫 (Alexander Sokurov) 的《俄國方舟》(Russian Ark),整部電影用了90分鐘的長鏡頭--這比高達的更反叛了吧(在時間上)?台灣的蔡明亮豈不小巫碰上大巫了?
說《赤壁》是港產片其實相當曖昧,不單資金包括了美、韓、日、中海內外的投資,而且台前幕後就是聯合國了,加上全球發行票房所得根本不能定諸一地,於是除了導演和部分演員以外,我們似乎不能把它辨別出來。在我看來,這其實是部百分百港片,原因在於那些港人極為熟悉的結構及橋段。希望這樣說不太悲哀,觀影的過程就像把港片的特色逐一抽取出來,但我感到退步了的地方是,也許我們太熟習了,於是也失去了笑的能力。例如孫尚香打翻魯肅坐騎以及色迷迷的劉備,比較滑稽的諸葛亮形象,或是沒來由在曹營(應該找魯肅也搞一場,就在魯營球場!)那邊搞的蹴踘比賽,我想吳大導的想法是要引人發笑,好舒緩大戰在即的氣氛。不幸的是另一邊又能清楚列出一些很荷里活的橋段,例如在曹操和孫劉聯軍大戰以前,就來了一些周喬大戰,床戲之必要,我未能搞清楚原由;還有戰狼三百的短命版,盾陣在騎兵主力部隊中演出,其實是曹操還是吳宇森沒有熟讀兵書?
不過,《赤壁》也有自己的好處,例如選角。亮瑜的組合在最初的公布中先是令人詫異的,只是演出來又頗惹人好感;小喬的設定早就沒大期望,只要不太妨礙主要情節就可以了;劉關張三個原著中的主角形象原已太突出,要找些非常不搭配的反而難上一萬倍;雖然趙子龍完全超出(幾近破壞)廿年來的想像,但幸好不是重要角色,而對岸的曹操力保不失,因此整體上還是新鮮有趣的組合。說起曹操,淫奢自大已拿捏得不錯,霸氣與邪氣良好結合著。左非認真不敢相信若由發哥擔綱,那位橫槊短歌的奸雄將要褪至何等徹底的猥褻樣子。
說了一大通,其實沒什麼要旨,只感到對於香港人來說,《赤壁》該是部讓人感情複雜的電影。我深信拍攝的複雜與困難,但又同時感受到香港人再次被忽視了。看來充斥了太多宏大的CG製作,但既無陣法可言(雖自言是八卦陣),也只是一連串的copy and paste;也想不出長江有多闊,可以讓白鴿飛那麼久還沒掉下來;至於梁朝偉做武打片並不最令人意外,更odd的是他飛身為趙雲撞箭的一幕,怎不教我們咋舌?
很後悔沒有進場看漢尼克的《Funny Games》(1997),聽說有些著名大導看到中途不忍卒睹,結果提早離場,幾成一時佳話。遺憾我沒有在周郎落場之際一起離座,把下回分解的大字還給《赤壁》。也許,「下回分解」是唯一照顧華語觀眾的戲碼,因為歐美的版本聽說根本沒有一分為二;天下大勢,分久必合、合久必分,似乎完全實現在中西兩個世界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