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近讀N.T. Wright(中譯賴特)的作品《純.基督教》(Simply Christian),還未看完但至於極多可引之處,例如
「我有時聽見基督徒說,神在耶穌內成就了一些事,現在是時候靠自己的觸覺作人當作的工了。這是一個誤解,令人感嘆,因為它會導致驕傲或耗盡,或兩者皆是。缺乏神的靈,我們建設不了天國。缺乏神的靈,教會根本不算是教會了。
我是以一個沉重的心情去用『教會』這個詞的。我知道對很多讀者來說,『教會/教堂』代表灰色的巨大建築物、咬文嚼字的宗教公布、假莊嚴和階級主義的偽善。但我找不到其他替代字眼。我自己也不喜歡這個負面形象的壓力,作為教會人士,我時時刻刻都與之搏鬥。」(頁124-125)
賴特是位影響力極大的神學家、牧者,但先此聲明,我對他的認識還只限於幾篇短文和一些轉述的觀點而已,只不過,上述這番話的確極有力量地刺中了某些事實。曾與人談及「聖靈」的問題,祂並不能窄化或扭曲成「上帝的動力」或「人之良心」的意義,但普遍教會的教導,或更準確地說,普遍基督徒對聖靈的理解還是相當局限。當過組長和導師幾年,深深慨嘆那種「靠自己的觸覺」,於我來說,算是「驕傲不足,耗盡有餘」吧。
我們常對「教會」這個詞期待極高,結果往往差以千里,一次又一次失望。有些語句出現耳畔的頻密程度是驚人的,例如,誰說教會充滿愛?/我總被忽略沒人關懷!...更經典的是:「我要轉教會!」左非通常的(內心)反應是:「隨你的便!」,也許我太冷酷無情吧,毫無愛心可言,但我相信這種反應一定源自與「教會」搏鬥多年以來所養成的敏銳感,所有高言要轉教會的人,不是為了搏得一點注意(也通常失敗收場),就是本來不太付出關心,「苛索」過度頓覺無處容身......
身為「教會」中人(我想這個詞我也用得相當沉重,本來人就人,從基督徒的視野出發,則只有罪人和蒙恩/有義的罪人,教會從來不能也不應只是基督徒「善良」或「虔誠」的印記,彷若那些送進屠場的豬隻藍色水印一樣),我也真心希望別人透過教會群體分嚐信仰的核心精華。所以,當憶起一些起初很熱心、不久卻失落的人,總有種難以形容的扎心,彷彿沒有盡責任展現「教會」應有的意義,不管是象徵的或具體的。假如它只淪為一個交友徵婚、發洩情緒、獲取關注以及一切無關痛癢遠離信仰核心的場所,我相信那是每個基督徒必然羞慚的一刻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