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想,排球是屬於中學生的。於是,左非升中一時便開始學習排球,參加過排球隊的訓練,後來發現了更有趣味的戲劇學會,才棄排從戲。每到中午和小息(多麼陌生的字呢!),除了大排長龍的買飯人潮,另一堆較集中的人要數梯旁牆邊的排球人。通常都是這樣的:
四人一堆,分作兩列,面向面,都是球來球往有時會「殺」球的那種。也不算是對賽,沒有分數純粹練習。放學的時候人更多吧,有些原來就是學校的排球隊成員,也有些初哥。那時候呢,也有參與的,不過不算很熱衷。後來上了大學,必修的一科,也選了排球,很是高興。也許因為上、下手和發球也表現得不錯,而且彈跳力也不俗,很享受整個課堂,也感謝大學規定新生上體育課的措施,只可惜二、三年級就不用了。
到現在仍很難理解,中學時是怎樣奪取跳高的銀牌,也無法想像參加學界比賽時的情形--當時來說,能參加學界的都有一款架勢、一種模樣,別人多會較「尊重」你的,雖然普遍成績不太好,運動細胞卻很發達,但我兩方面都有所欠奉。可惜這最後只能成為往事一椿,貽笑大方,假如那時候努力一點,或許現在我又不是這個模樣了。
說起排球,我想起「自由人」這個有趣的角色。除了熟識的二傳手、重炮手(通常是高大雄偉的),在比賽場上往往有一位身材較矮小,但非常靈活敏捷、穿不同顏色隊衣的球員,那個就是「自由人」。所謂「自由」,其實限制多多:不能發球、不能扣球、不可攔網、不可在攻擊位置上手托球之類。主要任務是防守,接第一發球,因為現在的條例都是直接得分,不像從前要先爭發球權,所以接發球是比賽的關鍵。
試想,「自由」往往在一堆限制下才能發生,你說,這弔詭不弔詭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