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8年8月10日 星期日

哥哥何不使「水」去?

「哥哥何不使『水』去?」

這是一句什麼話?左非說,這是一句酸話。誰說的?鼎鼎大名的張飛將軍說的。

且說劉備初得孔明,向兩位心裡酸溜溜的弟弟說,這是如魚得水呀!曹操點兵十萬直取新野,剛變成獨眼將軍不久(所謂不久,只按閱讀時間而言)的夏侯惇引軍而至,劉備急與眾將商討,張飛於是「爆」出此言,所謂水者,諸葛孔明是也。

越看《三國》,總不得不更愛張飛這個人物,比之關雲長的慎篤,他的勇猛與時不時來一次湊效的智謀更是惹人喜悅。當然,直腸直肚有話便說的個性或許太急躁,然其打著心急人上的旗號正正使故事的節奏大大加速。

回到本行,若以文學角度閱讀此片段,不難看出這點「水」與及後「火燒博望坡」的關係。整回皆在突出臥龍的智慧,運籌的能力,於是繼前段劉表之子劉琦三求計之後提出出守江夏以避後母之禍(忽然想到「白雪王子」這個字),埋下後來劉備據江夏戰赤壁的伏筆;另一方面的敘述,才是真正的高潮。《三國》記事,總是如此,一隱一顯,看倌都樂透了。

真正的計謀是,把一大堆人(及重要是糧草!)困在一個天然的惹火地帶「博望坡」,然後四邊引火,燒他個稀巴爛(這個字應該在《西遊記》敘事者的口頭禪!)。過程其實很簡單,但敘事者還嫌讀者「get唔到」,又引曹軍守糧的李典、于禁向前部的夏侯都督進言,多番提示「小心山火」;畢竟曹軍已成敘事者的甕中之鱉,是時火起,片甲不留。當然,最主要還是燒掉十萬人的糧華,豈有不退之理?

孔明固然以極少勝極多,大約三、五千對十萬吧,也墊出後來赤壁大戰幾萬勝百萬大軍的戰果。話說回來,且說眾將篤軍埋伏,雲長問軍師負責什麼,只聽得坐守小城預備慶功宴這番話,我想關公也忘了自己戰華雄時「先斬後飲」一幕吧,大家都很「豪」。把諸葛亮初嚐殺人的一幕寫得淋漓,我想,下回開拍《三國》的人應張藝謀莫屬。一字記之若「誇」!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