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海上歸來
未拂去徜徉感
「飄飄然」左
「飄飄然」右
鎖不住浮台上
久久欲試
又久久躑躅
恐掉下即永不超生
又生怕不躍下悔恨一生的
一個我?
2008年8月18日 星期一
閱《純.基督教》雜感

近讀N.T. Wright(中譯賴特)的作品《純.基督教》(Simply Christian),還未看完但至於極多可引之處,例如
「我有時聽見基督徒說,神在耶穌內成就了一些事,現在是時候靠自己的觸覺作人當作的工了。這是一個誤解,令人感嘆,因為它會導致驕傲或耗盡,或兩者皆是。缺乏神的靈,我們建設不了天國。缺乏神的靈,教會根本不算是教會了。
我是以一個沉重的心情去用『教會』這個詞的。我知道對很多讀者來說,『教會/教堂』代表灰色的巨大建築物、咬文嚼字的宗教公布、假莊嚴和階級主義的偽善。但我找不到其他替代字眼。我自己也不喜歡這個負面形象的壓力,作為教會人士,我時時刻刻都與之搏鬥。」(頁124-125)
賴特是位影響力極大的神學家、牧者,但先此聲明,我對他的認識還只限於幾篇短文和一些轉述的觀點而已,只不過,上述這番話的確極有力量地刺中了某些事實。曾與人談及「聖靈」的問題,祂並不能窄化或扭曲成「上帝的動力」或「人之良心」的意義,但普遍教會的教導,或更準確地說,普遍基督徒對聖靈的理解還是相當局限。當過組長和導師幾年,深深慨嘆那種「靠自己的觸覺」,於我來說,算是「驕傲不足,耗盡有餘」吧。
我們常對「教會」這個詞期待極高,結果往往差以千里,一次又一次失望。有些語句出現耳畔的頻密程度是驚人的,例如,誰說教會充滿愛?/我總被忽略沒人關懷!...更經典的是:「我要轉教會!」左非通常的(內心)反應是:「隨你的便!」,也許我太冷酷無情吧,毫無愛心可言,但我相信這種反應一定源自與「教會」搏鬥多年以來所養成的敏銳感,所有高言要轉教會的人,不是為了搏得一點注意(也通常失敗收場),就是本來不太付出關心,「苛索」過度頓覺無處容身......
身為「教會」中人(我想這個詞我也用得相當沉重,本來人就人,從基督徒的視野出發,則只有罪人和蒙恩/有義的罪人,教會從來不能也不應只是基督徒「善良」或「虔誠」的印記,彷若那些送進屠場的豬隻藍色水印一樣),我也真心希望別人透過教會群體分嚐信仰的核心精華。所以,當憶起一些起初很熱心、不久卻失落的人,總有種難以形容的扎心,彷彿沒有盡責任展現「教會」應有的意義,不管是象徵的或具體的。假如它只淪為一個交友徵婚、發洩情緒、獲取關注以及一切無關痛癢遠離信仰核心的場所,我相信那是每個基督徒必然羞慚的一刻。
2008年8月16日 星期六
2008年8月15日 星期五
自由人
我想,排球是屬於中學生的。於是,左非升中一時便開始學習排球,參加過排球隊的訓練,後來發現了更有趣味的戲劇學會,才棄排從戲。每到中午和小息(多麼陌生的字呢!),除了大排長龍的買飯人潮,另一堆較集中的人要數梯旁牆邊的排球人。通常都是這樣的:
四人一堆,分作兩列,面向面,都是球來球往有時會「殺」球的那種。也不算是對賽,沒有分數純粹練習。放學的時候人更多吧,有些原來就是學校的排球隊成員,也有些初哥。那時候呢,也有參與的,不過不算很熱衷。後來上了大學,必修的一科,也選了排球,很是高興。也許因為上、下手和發球也表現得不錯,而且彈跳力也不俗,很享受整個課堂,也感謝大學規定新生上體育課的措施,只可惜二、三年級就不用了。
到現在仍很難理解,中學時是怎樣奪取跳高的銀牌,也無法想像參加學界比賽時的情形--當時來說,能參加學界的都有一款架勢、一種模樣,別人多會較「尊重」你的,雖然普遍成績不太好,運動細胞卻很發達,但我兩方面都有所欠奉。可惜這最後只能成為往事一椿,貽笑大方,假如那時候努力一點,或許現在我又不是這個模樣了。
說起排球,我想起「自由人」這個有趣的角色。除了熟識的二傳手、重炮手(通常是高大雄偉的),在比賽場上往往有一位身材較矮小,但非常靈活敏捷、穿不同顏色隊衣的球員,那個就是「自由人」。所謂「自由」,其實限制多多:不能發球、不能扣球、不可攔網、不可在攻擊位置上手托球之類。主要任務是防守,接第一發球,因為現在的條例都是直接得分,不像從前要先爭發球權,所以接發球是比賽的關鍵。
試想,「自由」往往在一堆限制下才能發生,你說,這弔詭不弔詭?
四人一堆,分作兩列,面向面,都是球來球往有時會「殺」球的那種。也不算是對賽,沒有分數純粹練習。放學的時候人更多吧,有些原來就是學校的排球隊成員,也有些初哥。那時候呢,也有參與的,不過不算很熱衷。後來上了大學,必修的一科,也選了排球,很是高興。也許因為上、下手和發球也表現得不錯,而且彈跳力也不俗,很享受整個課堂,也感謝大學規定新生上體育課的措施,只可惜二、三年級就不用了。
到現在仍很難理解,中學時是怎樣奪取跳高的銀牌,也無法想像參加學界比賽時的情形--當時來說,能參加學界的都有一款架勢、一種模樣,別人多會較「尊重」你的,雖然普遍成績不太好,運動細胞卻很發達,但我兩方面都有所欠奉。可惜這最後只能成為往事一椿,貽笑大方,假如那時候努力一點,或許現在我又不是這個模樣了。
說起排球,我想起「自由人」這個有趣的角色。除了熟識的二傳手、重炮手(通常是高大雄偉的),在比賽場上往往有一位身材較矮小,但非常靈活敏捷、穿不同顏色隊衣的球員,那個就是「自由人」。所謂「自由」,其實限制多多:不能發球、不能扣球、不可攔網、不可在攻擊位置上手托球之類。主要任務是防守,接第一發球,因為現在的條例都是直接得分,不像從前要先爭發球權,所以接發球是比賽的關鍵。
試想,「自由」往往在一堆限制下才能發生,你說,這弔詭不弔詭?
2008年8月13日 星期三
抓狂
朋友在準備來月的講論會報告,跟自己的情況一樣,亂衝亂撞,焦頭爛額,多有感觸。
也許要做的東西太虛無,也許靈感光臨以後沒有留客的法子,沒有一以貫之的東西串連,東闖闖西闖闖身心俱疲但,一事無成
還不是才疏學淺不勝課業吧!閱讀太少又不安份。一地沙丘無法構築,但總之排山倒海新一年的工作又來了,年復年重重複複毫無意義,怨沒有給予指導嗎說得太多也夠了吧,經常沮喪然後萌生退意又再自我催眠自我鼓舞一番,這樣的幻覺是否太濫?
幸或不幸,我的事業心的確從來都處於低落,所以無法說之以名利。只是立身處世,我們所想望建立的又孰知其所終?
進退之道,談何容易?應決而不決,或決而不行,都是愚笨。我想「笨」的氛圍還得延續下去,沒有骨幹的學術生命很易傾倒,一塌糊塗。
聊以互勵,雖無勵可容。
也許要做的東西太虛無,也許靈感光臨以後沒有留客的法子,沒有一以貫之的東西串連,東闖闖西闖闖身心俱疲但,一事無成
還不是才疏學淺不勝課業吧!閱讀太少又不安份。一地沙丘無法構築,但總之排山倒海新一年的工作又來了,年復年重重複複毫無意義,怨沒有給予指導嗎說得太多也夠了吧,經常沮喪然後萌生退意又再自我催眠自我鼓舞一番,這樣的幻覺是否太濫?
幸或不幸,我的事業心的確從來都處於低落,所以無法說之以名利。只是立身處世,我們所想望建立的又孰知其所終?
進退之道,談何容易?應決而不決,或決而不行,都是愚笨。我想「笨」的氛圍還得延續下去,沒有骨幹的學術生命很易傾倒,一塌糊塗。
聊以互勵,雖無勵可容。
2008年8月12日 星期二
2008年8月10日 星期日
哥哥何不使「水」去?
「哥哥何不使『水』去?」
這是一句什麼話?左非說,這是一句酸話。誰說的?鼎鼎大名的張飛將軍說的。
且說劉備初得孔明,向兩位心裡酸溜溜的弟弟說,這是如魚得水呀!曹操點兵十萬直取新野,剛變成獨眼將軍不久(所謂不久,只按閱讀時間而言)的夏侯惇引軍而至,劉備急與眾將商討,張飛於是「爆」出此言,所謂水者,諸葛孔明是也。
越看《三國》,總不得不更愛張飛這個人物,比之關雲長的慎篤,他的勇猛與時不時來一次湊效的智謀更是惹人喜悅。當然,直腸直肚有話便說的個性或許太急躁,然其打著心急人上的旗號正正使故事的節奏大大加速。
回到本行,若以文學角度閱讀此片段,不難看出這點「水」與及後「火燒博望坡」的關係。整回皆在突出臥龍的智慧,運籌的能力,於是繼前段劉表之子劉琦三求計之後提出出守江夏以避後母之禍(忽然想到「白雪王子」這個字),埋下後來劉備據江夏戰赤壁的伏筆;另一方面的敘述,才是真正的高潮。《三國》記事,總是如此,一隱一顯,看倌都樂透了。
真正的計謀是,把一大堆人(及重要是糧草!)困在一個天然的惹火地帶「博望坡」,然後四邊引火,燒他個稀巴爛(這個字應該在《西遊記》敘事者的口頭禪!)。過程其實很簡單,但敘事者還嫌讀者「get唔到」,又引曹軍守糧的李典、于禁向前部的夏侯都督進言,多番提示「小心山火」;畢竟曹軍已成敘事者的甕中之鱉,是時火起,片甲不留。當然,最主要還是燒掉十萬人的糧華,豈有不退之理?
孔明固然以極少勝極多,大約三、五千對十萬吧,也墊出後來赤壁大戰幾萬勝百萬大軍的戰果。話說回來,且說眾將篤軍埋伏,雲長問軍師負責什麼,只聽得坐守小城預備慶功宴這番話,我想關公也忘了自己戰華雄時「先斬後飲」一幕吧,大家都很「豪」。把諸葛亮初嚐殺人的一幕寫得淋漓,我想,下回開拍《三國》的人應張藝謀莫屬。一字記之若「誇」!
這是一句什麼話?左非說,這是一句酸話。誰說的?鼎鼎大名的張飛將軍說的。
且說劉備初得孔明,向兩位心裡酸溜溜的弟弟說,這是如魚得水呀!曹操點兵十萬直取新野,剛變成獨眼將軍不久(所謂不久,只按閱讀時間而言)的夏侯惇引軍而至,劉備急與眾將商討,張飛於是「爆」出此言,所謂水者,諸葛孔明是也。
越看《三國》,總不得不更愛張飛這個人物,比之關雲長的慎篤,他的勇猛與時不時來一次湊效的智謀更是惹人喜悅。當然,直腸直肚有話便說的個性或許太急躁,然其打著心急人上的旗號正正使故事的節奏大大加速。
回到本行,若以文學角度閱讀此片段,不難看出這點「水」與及後「火燒博望坡」的關係。整回皆在突出臥龍的智慧,運籌的能力,於是繼前段劉表之子劉琦三求計之後提出出守江夏以避後母之禍(忽然想到「白雪王子」這個字),埋下後來劉備據江夏戰赤壁的伏筆;另一方面的敘述,才是真正的高潮。《三國》記事,總是如此,一隱一顯,看倌都樂透了。
真正的計謀是,把一大堆人(及重要是糧草!)困在一個天然的惹火地帶「博望坡」,然後四邊引火,燒他個稀巴爛(這個字應該在《西遊記》敘事者的口頭禪!)。過程其實很簡單,但敘事者還嫌讀者「get唔到」,又引曹軍守糧的李典、于禁向前部的夏侯都督進言,多番提示「小心山火」;畢竟曹軍已成敘事者的甕中之鱉,是時火起,片甲不留。當然,最主要還是燒掉十萬人的糧華,豈有不退之理?
孔明固然以極少勝極多,大約三、五千對十萬吧,也墊出後來赤壁大戰幾萬勝百萬大軍的戰果。話說回來,且說眾將篤軍埋伏,雲長問軍師負責什麼,只聽得坐守小城預備慶功宴這番話,我想關公也忘了自己戰華雄時「先斬後飲」一幕吧,大家都很「豪」。把諸葛亮初嚐殺人的一幕寫得淋漓,我想,下回開拍《三國》的人應張藝謀莫屬。一字記之若「誇」!
2008年8月7日 星期四
肥.瘦.高.矮
閒來無事,認認字。
在《國語辭典》裡可以找到一些很有趣的用語。第一個詞叫人笑出聲來--「肥強」,不是你的那個胖胖的朋友,而是:
「肥壯強盛。晉書˙卷五十六˙江統傳:『數歲之後,族類蕃息,既恃其肥強,且苦漢人侵之。』
原來「肥強」背後,有段民族危機的典故。江統,晉時人,曾與邊境異族戰爭,深恐其患,於是作《徙戎論》,極端地視胡人為禍端,遂建議遷身處漢境的胡人重返胡界,務使漢胡不相犯;換上現在的話,就是排胡政策,也就是一種文化排拒政策。而「肥強」原指外族人馬壯實之意。下次別老把叫做阿強的人都配以「肥」字修飾,也想想極端民族情緒的由來、心態吧,五胡十六國,也是中國歷史上一段重要的時期啊~
第二個我覺得很有聲效,很立體的,叫做「瘦括括」:
吳語。清瘦的樣子。官場現形記˙第二十九回:「這王小四子,原籍揚州人氏,瘦括括的一張臉、兩條彎溜溜的細眉毛、一個直鼻梁、一張小嘴。」
雖然說起來很勉強,但「瘦括括」的「括」,我立刻想到「你瘦左一個『kwak』」的「kwak」,很生動吧~ 好像可以寫成「框」,給我的直接聯想是,瘦到得返個框/瘦到成個框咁,哈~
第三個是「步步高」,當然不是那個專放大陸正版/香港翻版光碟的著名品牌,而是有三個原來的意思:
1. 梯子。
2. 兩三層的擱東西的板架。
3. 箜篌曲譜名。
除了梯子和板架的意義,想不到「步步高」還是個曲譜名稱,爭不教人奈若何?(原是較活潑的武板,節奏應該是明快爽朗的類型吧~)
第四個,與「高」相反就是個「矮」字。「矮」字可憐,其世系亦較小,所含詞彙少了一大截,我想,這暗地裡也與文化心態有關的。形容「矮」的有幾種,例如「矮趴趴」(音paa)、「矮矬矬」(音鋤)和「矮墩墩」。不過有趣的是,國語辭典對前兩者的用例都極欠創意,鋪列如下:
1. 矮趴趴--「在這矮叭叭的房子裡,光線很暗。」
2. 矮矬矬--「走進這矮矬矬的房舍裡,光線顯得很暗。」
悶了點吧,換了點湯藥當補品。至於矮墩墩,廣東人都不會讀做「噸」,而是「得」(不是k而是t收音),當然,回到本文最初的「肥」字,也可以此音修飾,聽說可以寫做「肥腯腯」(嘟嘟或得得都可以,只是前者較可愛,後者較不屑),這個跟「一屁股『朏』(都係讀做得,t收音)埋黎」個音一樣,自己拼拼吧,我覺得又有趣又煩死了。
上述,沒有考證,純屬「惡搞」,香港人稱為「老吹」,應該跟「肥強」是朋友關係吧,也未可知。一笑~
有個好煩o既野,叫做肥奇,係都要人鳴謝,好,謝囉,以上所有惡搞都係佢提供意見,就此謝過,有事搵佢。
在《國語辭典》裡可以找到一些很有趣的用語。第一個詞叫人笑出聲來--「肥強」,不是你的那個胖胖的朋友,而是:
「肥壯強盛。晉書˙卷五十六˙江統傳:『數歲之後,族類蕃息,既恃其肥強,且苦漢人侵之。』
原來「肥強」背後,有段民族危機的典故。江統,晉時人,曾與邊境異族戰爭,深恐其患,於是作《徙戎論》,極端地視胡人為禍端,遂建議遷身處漢境的胡人重返胡界,務使漢胡不相犯;換上現在的話,就是排胡政策,也就是一種文化排拒政策。而「肥強」原指外族人馬壯實之意。下次別老把叫做阿強的人都配以「肥」字修飾,也想想極端民族情緒的由來、心態吧,五胡十六國,也是中國歷史上一段重要的時期啊~
第二個我覺得很有聲效,很立體的,叫做「瘦括括」:
吳語。清瘦的樣子。官場現形記˙第二十九回:「這王小四子,原籍揚州人氏,瘦括括的一張臉、兩條彎溜溜的細眉毛、一個直鼻梁、一張小嘴。」
雖然說起來很勉強,但「瘦括括」的「括」,我立刻想到「你瘦左一個『kwak』」的「kwak」,很生動吧~ 好像可以寫成「框」,給我的直接聯想是,瘦到得返個框/瘦到成個框咁,哈~
第三個是「步步高」,當然不是那個專放大陸正版/香港翻版光碟的著名品牌,而是有三個原來的意思:
1. 梯子。
2. 兩三層的擱東西的板架。
3. 箜篌曲譜名。
除了梯子和板架的意義,想不到「步步高」還是個曲譜名稱,爭不教人奈若何?(原是較活潑的武板,節奏應該是明快爽朗的類型吧~)
第四個,與「高」相反就是個「矮」字。「矮」字可憐,其世系亦較小,所含詞彙少了一大截,我想,這暗地裡也與文化心態有關的。形容「矮」的有幾種,例如「矮趴趴」(音paa)、「矮矬矬」(音鋤)和「矮墩墩」。不過有趣的是,國語辭典對前兩者的用例都極欠創意,鋪列如下:
1. 矮趴趴--「在這矮叭叭的房子裡,光線很暗。」
2. 矮矬矬--「走進這矮矬矬的房舍裡,光線顯得很暗。」
悶了點吧,換了點湯藥當補品。至於矮墩墩,廣東人都不會讀做「噸」,而是「得」(不是k而是t收音),當然,回到本文最初的「肥」字,也可以此音修飾,聽說可以寫做「肥腯腯」(嘟嘟或得得都可以,只是前者較可愛,後者較不屑),這個跟「一屁股『朏』(都係讀做得,t收音)埋黎」個音一樣,自己拼拼吧,我覺得又有趣又煩死了。
上述,沒有考證,純屬「惡搞」,香港人稱為「老吹」,應該跟「肥強」是朋友關係吧,也未可知。一笑~
有個好煩o既野,叫做肥奇,係都要人鳴謝,好,謝囉,以上所有惡搞都係佢提供意見,就此謝過,有事搵佢。
2008年8月6日 星期三
一通電話的開端
昨夜晚歸,坐車回家時旁邊坐了個令人煩厭的陌生人。煩厭的原因,在於他一直幹著聯絡的活,不斷給些似熟非熟的人撥號,用些同樣的口吻、用語啟齒。詳情類近一些舊同學聚會,也許跟音樂有點關係的,因為內容牽涉敲擊樂器等等,也提著一份名單似的,逐個勾上線,寒暄、也有號碼不對的但總之保持同樣的語調。年輕男子一直與舊人聯繫,帶點顛簸的路與渾車乘客聚攏提升的溫度,他放聲努力展現社交技倆,不管眾眼惺忪眾頸發沉。
得聲明,我絕不喜歡打聽,雖然也覺得此事無聊之極沒啥值得記錄,只因聲浪太大又過於「炫技」,也許引發我一點想法。後來再敘。困擾我的,是那點點像電台DJ故作磁性的聲線,例如「喂」並不作「喂」,而是「阿喂」,「阿」聲輕短,「喂」聲變調而延長,打後一句例必「你,做緊咩,你知唔知我係邊個」,出奇咬緊的鼻音「你」,然後對方總回贈一句「我知,你係阿...」;我想我太討厭這種開場白了,如果有人跟我來這個,我第二句會掛線,心情好則第三句吧;煞有介事但人人都知你係乜水,也就別再玩這個苦悶的遊戲吧!收手啦施主回頭是岸呀!第二討厭是,假如對方跟你又不那麼熟,就別玩「震脷」神功說拜拜,原因是拜拜是沒有可供震音的rr/r音(意大利或西班牙語的小舌、大舌音),太炫技,慘在沒觀眾,除非把我算進去。
也沒什麼的,這件小事就當是苦悶日子裡的一點微塵,把微塵記錄大概可以看出點我的「存在狀況」,當然,炫技令人討厭,那倒讓我想起糾纏多年的論文題目和研究對象。近讀新一期《字花》,有訪問一文,大意是:這邊廂說自己幾乎放棄小說了因為一切都連於敘述,大約什麼都能寫了就不必再寫下去,這從另一面證明了評論者的狠批,因為「仕途」太順於是成不了真正的大師;狂言之另一邊,卻是不斷給自己打零分的遊戲,詳情不贅,買來看看便曉,也是一種諧謔的謙卑。這樣的一個作家,令人又愛又恨。也不知何故,聯想至此,特此記下。
得聲明,我絕不喜歡打聽,雖然也覺得此事無聊之極沒啥值得記錄,只因聲浪太大又過於「炫技」,也許引發我一點想法。後來再敘。困擾我的,是那點點像電台DJ故作磁性的聲線,例如「喂」並不作「喂」,而是「阿喂」,「阿」聲輕短,「喂」聲變調而延長,打後一句例必「你,做緊咩,你知唔知我係邊個」,出奇咬緊的鼻音「你」,然後對方總回贈一句「我知,你係阿...」;我想我太討厭這種開場白了,如果有人跟我來這個,我第二句會掛線,心情好則第三句吧;煞有介事但人人都知你係乜水,也就別再玩這個苦悶的遊戲吧!收手啦施主回頭是岸呀!第二討厭是,假如對方跟你又不那麼熟,就別玩「震脷」神功說拜拜,原因是拜拜是沒有可供震音的rr/r音(意大利或西班牙語的小舌、大舌音),太炫技,慘在沒觀眾,除非把我算進去。
也沒什麼的,這件小事就當是苦悶日子裡的一點微塵,把微塵記錄大概可以看出點我的「存在狀況」,當然,炫技令人討厭,那倒讓我想起糾纏多年的論文題目和研究對象。近讀新一期《字花》,有訪問一文,大意是:這邊廂說自己幾乎放棄小說了因為一切都連於敘述,大約什麼都能寫了就不必再寫下去,這從另一面證明了評論者的狠批,因為「仕途」太順於是成不了真正的大師;狂言之另一邊,卻是不斷給自己打零分的遊戲,詳情不贅,買來看看便曉,也是一種諧謔的謙卑。這樣的一個作家,令人又愛又恨。也不知何故,聯想至此,特此記下。
訂閱:
文章 (Atom)